close

  奧巴馬訪日,日本煞費苦心,通過多方游說,讓美國總統在日本多住一晚,從而可用國賓禮遇高規格接待。與此同時,日本總務大臣和150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,安倍首相本人也進獻了祭品。
  不知奧巴馬總統作何感想。要知道,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的手上,也沾滿了美軍將士的鮮血。靖國神社,不止是牽涉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的問題,也是日美關係的一種折射。
  每一次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,中韓兩國政府和民間都會強烈反對並譴責,從小泉純一郎到安倍晉三,莫不如此。美國媒體也會譴責,但語氣不像中韓那樣激烈。給世人的感覺似乎是,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與美國關係不大。
  其實不然。提醒筆者這一點的,是一位日本朋友、一位資深學者。安倍2013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後不久,我和這位日本朋友共進午餐。他說,你不要以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是衝著中國來的,他的目標是美國。
  乍一看,這種說法好像站不住腳。因為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、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求於美國,根本沒有任何政治上得罪美國的必要,通過參拜靖國神社向美國“示威”是非常愚蠢的行為。
  但在仔細解讀、深入分析之後,發現並非如此。在外界看來,日美是同盟關係,日本是美國的小兄弟,在美國的幫助下實現了戰後的持久和平和高速發展。可以說日美是一對彼此需求強烈、有著重要戰略互利基礎的穩定伙伴。然而,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,美日關係雖好,這種“好”也不是牢不可破的。
  首先看看在日本有沒有反美情緒?答案是肯定的。因為美國駐日部隊的軍紀問題,兩國爭端不斷。1995年9月4日,3名駐沖繩美軍士兵強暴了一名日本女學生,在日本掀起軒然大波,各種抗議集會和游行接連不斷,並從沖繩發展到全日本,參加者從數百人增加到數萬人。日本各大報紙亦紛紛刊文,要求政府以此事為契機修改不平等的《日美地位協定》。那次抗議浪潮反映出來的,是日美之間深層次的矛盾,實質是對戰後美國所安排秩序的不滿。美國威爾遜中心亞洲項目主任羅伯特·哈撒韋認為,在日本爆發的反美浪潮,並非針對美國的某一項具體政策和行動,而是日本民眾思潮的集中反映。
  其次,在經濟領域日美兩國也是競爭關係,互相提防。20世紀70年代曾發生過日本高科技公司派間諜盜竊IBM技術的醜聞;因為牛肉、大米進口等問題,兩國也在不斷較勁。有人認為,日本連續多年的經濟不振,與美國逼迫日本簽下“廣場協議”也密不可分。
  政治和經濟密不可分、互相影響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在外交領域也是如此——政治上不獨立的日本在與美國產生矛盾時,最終不得不屈服,這是必然的結局。有一個笑話說,美國人與日本人談判,日本人事無巨細地用不太直接的語言表達出來,從不說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;最後美國人急了,直接給出最終要求,讓日本人照辦,日本人也只能無奈地接受。
  面對這樣的狀況,日本民族通常只能發揮他們“忍”的精神和長處。但它不會一直忍下去,總會在某個節點爆發一下。因美軍士兵強姦日本女生引發的游行是爆發,鳩山由紀夫擔任首相時要求美軍撤出普天間基地也是爆發。
  讓許多人不容易看出來、但卻更深層次的爆發是,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、掙脫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、醞釀修改和平憲法,等等。這些舉動,是有著大國夢想的日本的必然反應。筆者相信,在日本政治精英們的內心深處,目標不僅僅是針對中國。
  對此,美國人不可能不知道、不可能不研究。只是,由於戰略需要,在防止中國崛起與防止日本老虎出籠二者之間,美國謹慎地選擇了前者。
  為了應對中國,美國需要日本的幫助。奧巴馬訪日,也可謂各有所求、各取所需。日本需要讓奧巴馬再次保證美國會協防釣魚島,美國的跨太平洋伙伴協定也離不開日本的支持。
  有趣的是,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一遍遍地要求美國做出保證,這恰恰說明瞭日本對於日美同盟關係的不自信。可問題是,即便奧巴馬在口頭上做出了保證,結果究竟如何也未可知。奧巴馬政府曾經表態說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是“紅線”,可當他們知道巴沙爾政府使用了化武之後,美國照樣沒有出兵。
  國家與國家之間,矛盾與矛盾也是有所不同的。看起來,美日矛盾似乎屬於“人民內部矛盾”;日本與中國之間有點像“敵我矛盾”;而中國與美國之間則像是“夫妻矛盾”。在釣魚島問題上,美國謹慎地支持日本,卻也並不想得罪中國,還是希望中日“鬥而不破”。因此,奧巴馬此次訪日,給日本帶去的只是一點安慰和口頭上的支持。僅此而已。
  (作者為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)  (原標題:靖國神社背後的日美關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f82wfbh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